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呼之欲出,地方城投公司如何把握机遇?
过去十年,我国政策性金融工具均在关键节点不断登场,形成了清晰的演进脉络。2015—2017年,专项建设基金为重大项目注入股本金,起到“输血”作用,帮助基础设施加快落地,稳住了经济下行态势,但也伴随“大水漫灌”的争议。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亮相,通过政策性银行资本金投入带动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用更少的财政资金实现更大的乘数效应,是更加精准的“杠杆”模式。
进入2024年以来,财政端通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提供资金保障,新一轮政策性金融工具持续酝酿。2025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明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年中以来,多个省市纷纷开展项目储备和政策宣讲,调研梳理符合导向的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普遍预期,这一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由单纯的资金支持走向“赋能”发展,更加注重定制化、市场化与制度创新。对政府背景的城投公司而言,这意味着新的融资机遇正在逼近,需要高度关注政策动向,提前谋划布局。
前两轮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脉络变化
(一)第一轮:2015–2017年专项建设基金的“输血”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亟需见效快的稳投资措施。专项建设基金因此在当年下半年紧急推出,由国开行、农发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筹资,设立国开发展基金和农发建设基金两家政策性基金公司,以股权方式注资重大项目公司,资金安排多采取“明股实债”方式。其本质是直接“输血”——用低成本、长期限资金补足资本金缺口。中央财政承担九成贴息,企业实际成本低至年息1.2%,期限长达10–20年。地方积极响应,三年发行规模从最初计划的1万亿扩至约2万亿。大批停滞项目因此得以启动,短期内有效托底经济。但随着资金规模迅速扩大,也出现“大水漫灌”风险,提醒政策使用需警惕效率与稳健性。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钱上项目”的问题,意义在于保底盘、稳增长。
(二)第二轮: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杠杆”
2022年,政策层面创新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从“输血”转向“杠杆”。国务院常务会决定由央行牵头,支持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不超过50%,并可与专项债配套。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给予两年贴息,引导银行配套贷款、吸引社会资本,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与此前不同,这一轮突出“精准滴灌+放大效应”:项目需经发改委等部门严格筛选,优先支持成熟度高、效益好的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政策性银行独立评审,减少地方负担。两批资金累计投放7400亿元,撬动银行授信超3.5万亿元,杠杆效应明显。相比2015年的大水漫灌式支持,2022年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更注重精准投向与风险防控,用有限财政资金带动更大规模投资,解决了撬动资金的问题。
回顾两轮实践,可以清晰看到思路上的升级:2015–2017年通过用大规模直投方式让项目尽快上马,直接托底经济;而2022年则转向通过资本金和贴息政策引导金融与社会资金共同进入,实现以小搏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运用逐步从粗放走向精准,从财政单兵作战转向财政金融协同。
2024年以来政策性金融工具新格局:财政发力与金融创新
(一)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投向“两重两新”
2024年起,财政政策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发力,成为新的资金供给抓手。当年发行规模达1万亿元,主要投向“两重两新”,2025年拟发行规模提高至1.3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继续投向战略和安全项目,5000亿元用于消费品和设备更新。可以看出,特别国债锁定于国家安全、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通过财政资金精准导向,强化重点领域的投资保障。这也意味着,财政资金的使用越来越注重“补短板”和“强弱项”,对城投公司而言,只有主动对标“两重两新”,在前期谋划和项目储备中找到契合点,才能提升与政策匹配度,获得更大机会。
(二)探索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产业消费双管齐下
财政政策之外,市场普遍期待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在加快酝酿。2025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此后,发改委多次表态要加快报批和投放。地方层面反应积极,湖北、广东、山西等地纷纷组织政策宣讲和项目储备,提前谋划对接。
据权威媒体与多地公开信息披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正加快推进,初始规模或在约5000亿元,由政策性银行参与筹资,并配套财政贴息,总体沿用“资本金+贴息”的结构,以缓解项目资本金不足、放大社会融资。投向方面,在中央层面提出“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的方向下,地方与媒体披露的重点领域普遍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城市更新及消费相关领域。目前不同机构对于撬动倍数测算分歧较大:区间从约1.5—2.5万亿元到约6—6.5万亿元均有观点。整体看,该政策性金融工具被视为对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升级与扩展,在“稳投资”的同时更突出对新兴产业与消费扩容的支持。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
如果说2015–2017年的基金解决了项目资金缺口,2022年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强化了杠杆效应,那么新阶段的目标,就是通过资本结构设计来“赋能”项目和产业。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三方面:
投向更精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除延续对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支持外,将更侧重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直接惠民生的消费领域,这将是与前两轮最大的不同。这种投向调整体现了政策性金融工具正成为产业政策的抓手,通过金融支持引导资源投向新动能领域。
融资方式更灵活:与以往主要靠政策性银行资金不同,新阶段将通过多元组合来提供融资支持。通过由政策性银行牵头,加上财政贴息、专项债、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形成“1+N”的融资组合,这样财政提供引导性资金,金融体系放大效应,两者联动形成“组合拳”。
退出机制更可控:为防范风险,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在资金退出机制上做出明确安排,确保有序收回投入资金。资金进入项目时通常带有退出条款,如协议转让或股权回购,不占控股权、不干预日常运营,在项目投运后,按约定时间退出,避免资金沉淀和风险积累。
总的来说,这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更像是“定制化的资本金方案”,投向更准,结构更灵活,退出更有边界。
地方城投公司的应对策略
虽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还没完全落地,但很多地方早已“闻风而动”,抢先储备项目、搭建机制。对城投公司来说,这既是难得的政策窗口,也是一次全面的能力大考。谁能先把项目和机制做成熟,谁就更可能赢得资金支持。
(一)提前谋划项目,抢抓政策机遇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特别强调“能落地、能达产”,不再满足于“纸面上的项目”。这意味着城投公司不能临时抱佛脚拼材料,而要从一开始就结合产业布局谋划,把项目做细做实。比如数字经济园区、高端装备制造、城市更新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属于当前政策的重点方向。更关键的是,土地、环评、招投标等前期手续必须提前打通,避免后续“卡壳”。谁能在项目前期就解决这些问题,谁就更可能跑在前面。城投公司应据此提前储备对口项目、完善要素保障与资本结构设计,抢抓窗口期。
(二)统筹资金使用,形成融资闭环
政策性金融工具只是资金来源之一,不能完全依赖。真正有竞争力的方案,往往是多渠道组合:用政策性工具补足资本金,专项债和商业贷款跟进,地方财政和基金形成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融资闭环。与此同时,退出路径也必须提前设计清楚,比如财政回购、股权转让、基金接续等,确保资金能进能退。这样既符合监管要求,又避免形成新的隐性债务。
(三)组建工作专班,多方协同推进
一个项目能不能快速落地,关键在于各环节能否拧成一股绳。单靠某一个部门往往推不动,必须形成真正的“联合工作机制”。财政负责资金统筹,发改抓好项目审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解决土地、环评等要件;城投公司牵头设计融资架构,把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债、商业贷款组合起来,形成可落地的融资方案;金融机构则根据政策和项目条件,提供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必要时,还要引入产业方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把建设与运营衔接起来。各方并联推进,才能把立项、审批、融资、建设串成闭环,减少中间环节,大幅提升效率。在上一轮政策性金融工具中,不少地方就曾探索过这种做法,比如由财政牵头成立专项融资专班,从立项、审批到资金落地全程跟进,效果显著,也成为可复制的经验。
(四)转变角色定位,提升专业能力
过去,很多城投公司更多是“施工方”,拿到资金就上项目。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逻辑要求更高:城投公司必须懂政策、懂金融,还要懂产业。其逻辑要求城投公司从“施工方”向“综合运营者”转型,这不仅需要理念的转变,更需要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城投公司至少要具备三方面核心能力:一是政策转化能力,即把国家政策要求翻译成可操作的融资架构;二是产业整合能力,即把产业逻辑融入到项目设计中,保证项目的长期价值;三是资源协同能力,即能把政府、金融、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形成“组合拳”。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城投公司,往往是那些既懂建设,又懂资本运作,还能跨部门协调的复合型团队。
结语
十年间,政策性金融工具经历了从“输血式”救急到“杠杆式”撬动,再到酝酿“赋能式”发展的演进。这一脉络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成熟:早期托底经济,中期以小搏大,新阶段注重协同创新。对城投公司而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政策红利和融资窗口逐渐显现,挑战则在于项目成熟度要求更高、融资设计更复杂、退出机制更严格,稍有疏忽就可能失去竞争力。关键在于具备前瞻思维,提前谋划项目储备,建立“机制—资金—项目”闭环,实现高效对接。实践表明,那些主动组建专班、精准包装项目的地区,已在上一轮工具中率先受益,显著提升了资金获取能力。展望未来,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更加市场化、精准化。唯有练好内功、强化协同,城投公司才能抓住窗口期,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为[方达咨询]原创,在任何平台转载、摘录、引用等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我们保留依法追溯违规侵权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