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达咨询官网 | 专注城投公司转型与国资国企改革 方达咨询官网 | 专注城投公司转型与国资国企改革

 
城投说 | 破局者王保国:一个县城投的“末位淘汰”改革实录

城投说 | 破局者王保国:一个县城投的“末位淘汰”改革实录

题 记:当“末等调整”成为优化资源的手段,“不胜任退出”成为倒逼成长的动力,国企改革的深层逻辑就真正落地了——不是消灭“人”,而是激活“人”。
 

办公桌上《丰山县城投集团员工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还散发着油墨味,但各路说情电话已接踵而至。那时立夏已过,窗外梧桐飞絮,丰山县城投王保国董事长却感到一丝寒意——这场触及国企“铁饭碗”根本的改革,远比想象中艰难。


 

一、改革前夜:一纸文件引发的震荡
 

两年前的一天,清晨七点。

 

王保国站在县城新地标——丰山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工地上,看着桩机轰鸣、塔吊林立,心里既澎湃又沉甸甸的。这片曾经的老工业区,承载着丰山县城投从“城建先锋”向“产业尖兵”转型的全部期待。但走进办公楼,却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临近退休的老员工捧着茶杯看报纸,年轻的投资经理对着PPT发愁——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团队里“躺平”的人太多,干事的人没劲。

 

政策东风来得正是时候。当“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的文件摆在案头,王保国知道,这场必须打赢的硬仗来了。丰山城投的转型卡在半山腰:一边是政府交办的建设硬任务,一边是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招商的新战场。可队伍里,还有30%的员工在传统工程岗位“吃老本”,15%的关系户拿着固定工资“混日子”,而急需的产业投资、资本运作人才,却因为编制满员进不来。

 

早在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就印发了《关于做好国有企业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国企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该制度文件下发到丰山县这个中部欠发达地区,曾在政商两界激起不小波澜。

 

但改革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机。

 

契机就来自于这一轮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文件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有企业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

 

“城投公司也要搞末位淘汰?那不是要乱套!”县财政局某科室的议论颇具代表性。作为全县最大的投融资平台,丰山县城投承担着市政基建、土地整理、产业投资等职能,员工近300人,其中不乏各种“关系户”。长期以来,“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顽疾让公司效率低下,2022年人均创效不足同类市场化企业的三分之一。

 

“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改革契机。”王保国在班子会上态度坚决。这位从镇上调任县城投干一把手不到1年的“空降兵”,对市场化机制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现在推进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砂石资源整合、新能源项目开发、产业基金运作,哪个不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优胜劣汰的机制,好人才要么进不来,要么留不住。”

 

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甫一发布,公司内部立即分化成两个阵营:年轻业务骨干拍手称快,而部分老员工和关系户则集体到工会“反映诉求”。更有甚者,有人匿名在地方政府留言板投诉“城投公司违反劳动法搞裁员”。

 

“改革不能蛮干,必须系统谋划。”面对阻力,王保国召集人力资源部、战略发展部成立改革专班,开始设计一套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平稳落地的实施方案。

 

有人劝王保国:“得罪人不说,万一闹起来影响稳定怎么办?”但他更清楚:如果让“劣币驱逐良币”,别说转型,连传统业务的质量都保不住。必须动真格,才能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成为新常态。

 

二、破题之路:从“纸面制度”到“精准落地”的三大攻坚
 

(一)画好“标准像”:让“末等”与“不胜任”可量化、可追溯
 

改革最难的,是让制度“长牙齿”。王保国做的第一件事,是说服领导班子一致同意引入专业咨询团队。金先生团队进场后,配合领导班子带着人力资源部、各业务板块负责人关起门来开了三天会,逐条对照《劳动合同法》和地方国企政策,制定了《岗位胜任力评估手册》,并基于此优化了绩效考核体系用于支撑岗位胜任力评价。

 

最关键的是打破“老好人”思维。丰山县城投进行了360度测评,让下属、平级、上级都有打分权,还特别设置了“改革执行力”“市场化意识”等评价维度。记得第一次测评结果出来,某部门负责人因为“不敢给关系户打低分”导致团队评分失真,被领导班子直接约谈——制度面前,没有“和稀泥”的空间。

 

(二)搭好“缓冲带”:从“冰冷退出”到“阶梯式帮扶”
 

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给“想干事的人机会,给不干事的人压力”。丰山县城投建立了“三级预警机制”:第一次考核末位,亮黄灯,安排一对一绩效面谈和定制化培训;第二次末位,亮红灯,强制调岗到“城投培训中心”,进行3个月的封闭培训和项目实训;第三次末等或直接评价为不胜任,进入退出流程。2024年,原融资二部的老张就是通过这个机制,从只会跑金融机构的专员,转型成了低空经济产业园运营的骨干——他现在负责的标准化厂房招商,入驻率已经超过90%。

 

对确实无法胜任的员工,丰山县城投也没“一退了之”,而是联合县人社局举办招聘会,推荐到关联企业的劳务派遣岗位;去年底退出的8名员工中,有4人通过内部推荐找到了新岗位,其他人选择自由退休,真正实现了“退出有尊严,转型有通道”。

 

(三)用好“指挥棒”:让薪酬绩效与“能下能出”同频共振
 

改革要动真格,薪酬必须“能增能减”。丰山县城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职级工资制”,对于市场化人才推行“宽带薪酬+项目跟投”:产业投资部门的总监,基础年薪从20万涨到40多万,但其中40%与项目收益率挂钩;而末等调整的员工,职级工资直接降两档,同时取消所有增量奖励。2024年,新能源汽车项目团队因为引进了一家链主企业,团队负责人年终奖金拿到了60万,而某传统业务部门因为连续两年成本超支,部门负责人年薪从45万降到了28万。

 

更重要的是腾出编制“引活水”。通过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丰山县城投为新兴产业岗位释放了10多个编制,又一口气引进了6名具有PE投资、低空经济运营经验的人才。这些“新鲜血液”带来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市场化的思维——他们主导设计的“产业基金+载体运营”模式,让产业园项目从“政府包办”变成了“市场主导”,单个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大幅缩短。

 

三、攻坚时刻:当“关系户”遇上“硬制度”
 

“王董,县里张局长刚来电话,说他外甥在你们公司工作挺认真,这次调整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丰山县城投公司董事长王保国放下电话,揉了揉太阳穴。

 

最考验决心的,是处理“关系户”。改革方案刚公示,王保国的手机就被“说情电话”打爆了,甚至有老领导直接找到办公室:“小王,给个面子,某某家孩子刚进来两年,年轻人嘛,慢慢来。”但王保国心里清楚,如果第一个“关系户”破了例,整个改革就会变成“纸老虎”。

 

丰山县城投的办法是“阳光操作、刚性执行”:所有考核结果在公司大屏实时公示,申诉渠道直接对接县纪委监委驻企督导组。这件事之后,就很少有人来“打招呼”,坊间都说:“看来这次动真格了。”

 

当然,“得罪人”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真正干事的人有舞台。丰山县城投同步推行了“85后青年人才计划”,打破资历限制,让年轻骨干在项目一线挂帅。2024年提拔的12名中层干部中,85后占了9人,最年轻的项目经理还是一名95后研究生。

 

四、长效之基:从“运动式改革”到“常态化机制”
 

改革1年后,丰山县城投做了一次员工满意度调查,最让王保国欣慰的不是“末位淘汰率”,而是“愿意推荐朋友来公司”的比例从35%涨到了72%。这说明,制度的公信力已经建立起来了。但王保国和领导班子的同志们更清楚,改革不是一阵风,必须构建长效机制。

 

现在,丰山县城投的“双退出”机制已经嵌入日常管理:新员工入职时,就签订《岗位胜任力承诺书》;甚至在项目合作中,丰山县城投也把“团队胜任力评估”作为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文化层面。曾经安静的办公楼里,现在经常能听到年轻团队为项目方案争得面红耳赤;曾经按部就班的周例会上,开始出现“对标行业标杆,丰山县城投的差距在哪里”的灵魂拷问。这种“鲶鱼效应”带来的活力,比数据增长更珍贵——它让我们相信,只要打破短期的“铁饭碗”,就能端起长期的“金饭碗”。

 

五、改革沉思:城投转型的“变”与“不变”
 

站在改革的中点回望,王保国常常思考:城投公司的“变”与“不变”到底是什么?变的是机制——从行政化管理到市场化运作,从“因人设岗”到“因事择人”;不变的是初心——丰山县城投始终是服务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末等调整与不胜任退出,不是为了淘汰人,而是为了激活人,让每个岗位都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齿轮”。

 

最近,丰山县城投在低空经济产业园里竖起了一块电子屏,实时滚动各部门的KPI完成情况和人才流动数据。有人觉得太“刺眼”,但王保国认为,这就是改革应有的样子——把“能下能出”的压力,转化为“能上能进”的动力,让每个员工都清楚:在丰山城投,没有“铁交椅”,只有“赛马场”;没有“终身饭票”,只有“能力存折”。

 

改革还在深水区前行,特别是随着2024年以来产业化转型工作的同步推进,丰山县城投面临着一系列转型与发展的艰巨任务。王保国说,接下来丰山县城投要推进“二次竞聘”“契约化任期”等配套措施,让“双退出”机制与产业化转型等战略任务更紧密结合。王保国始终相信,当一个城投公司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它就不仅是城市建设的“融资平台”,更是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是人才成长的“梦想舞台”。
 

后 记
 

改革从来不是坦途,但丰山城投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制度设计有硬度、执行过程有准度、人文关怀有温度”,就能破解“能下能出”的难题。当“末等调整”成为优化资源的手段,“不胜任退出”成为倒逼成长的动力,国企改革的深层逻辑就真正落地了——不是消灭“人”,而是激活“人”,让每个个体的奋斗,都与城市的未来同频共振。这,或许就是城投公司在转型时代的生存之道、发展之基。

 

作者:金先生,一位专注讲城投故事的布道者

 

用专业为城投排忧解难

 

更多关于城投转型改革咨询合作,欢迎联系金先生团队13372000700

 

*以上内容为[方达咨询]原创,在任何平台转载、摘录、引用等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我们保留依法追溯违规侵权的权利。

 

在线客服

总机:025-83706008

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