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达咨询官网 | 专注城投公司转型与国资国企改革 方达咨询官网 | 专注城投公司转型与国资国企改革

 
高层擘画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城投如何布局?

高层擘画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城投如何布局?

导 读: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会议指出并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注意创新驱动,注重产业更新,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以及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等方式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对于高层擘画的海洋经济发展蓝图,城投类国企应该深刻理解其深远意义,思考在“十五五”时期如何布局相关业务,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
 

海洋产业因为具有极强的产业外溢性,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新的增长引擎。海洋产业体系庞大,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等。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万亿元,占GDP比重7.8%,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推动这些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能加速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型,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

 

二是塑造国家战略屏障,保障粮食与能源安全。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油气、可燃冰、多金属结核等)、可再生能源(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和空间资源(港口、航道、填海造地)。一方面,通过发展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远洋渔业等方式打造“蓝色粮仓”能有效优化国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利用海洋蕴藏着巨大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潜力,安全高效开发海洋油气,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对优化国家能源结构、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至关重要。

 

三是打造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海洋产业科技密度高,技术驱动力强,是天然的科技创新高地,深海探测、极地科考、海洋资源绿色开发以及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等都涉及众多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并驱动深海技术、海洋观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新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国家整体科技实力。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以来,国家、各省持续深化海洋强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二、城投类国企布局发展海洋经济的业务内容及路径
 

当前,主要的海洋产业可细分为: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矿业、海洋旅游业等)和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城投类国企布局与发展海洋产业的核心优势本质在于“政府资源+市场机制”的双重属性,利用自身在平台建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海洋产业的外溢性,能够更好地把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主要的布局路径如下:

 

1.布局海洋渔业。作为传统海洋产业,城投公司可以从产业全链条视角进行系统规划,一是在养殖环节,依据当地海域条件与市场需求,选择合适养殖品种,发展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二是在加工领域,布局精深加工项目,向海产品预制菜、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用品等方向延伸。三是在流通方面,发展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装备,搭建高效的消费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四是探索挖掘渔旅融合潜力,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如渔家乐、海洋牧场观光等项目,实现海洋渔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
 

例如,北海市城市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北部湾核心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同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央企等深度研究与协同,持续深耕海洋渔业,抢抓国家“向海经济”战略机遇,统筹科研、养殖、加工、文旅全链条发展,推动集团北海海洋牧场项目成为北海“蓝色粮仓”新引擎。

 

2.布局海洋旅游。城投公司可依托区域海洋资源禀赋,统筹陆海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海岸、滨海腹地等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以“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为路径,一是整合滨海景观、海岛生态、渔港文化等资源,打造差异化旅游IP,如开发红树林湿地观光、海岛地质公园、举办开渔节等,同时,引入外部专业文旅策划运营团队,结合新媒体营销扩大市场影响力。二是投资建设滨海旅游基础设施,包括高端度假酒店、游艇码头、海上观光栈道及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接待能力与服务品质。三是联动渔业、农业等产业,开发“渔旅融合”项目,如深海养殖观光、渔家生活体验等,延伸产业链条。
 

例如,宁波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海洋旅游产业,全力打造象山东海半边山旅游度假区。该度假区位于石浦镇东海之滨,三面环海,规划面积达8.08平方公里 ,具备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集团累计投入约55亿元,建成了半边山沙滩排球中心、宁波工人疗养院、象山海景皇冠假日酒店、五彩渔镇及开元观堂酒店等多个项目,构建起完备的“吃住行,游娱购”服务体系。

 

3.布局海洋生物医药。城投公司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多维度布局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一方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围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新药研发等关键技术开展攻关,吸引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另一方面,规划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提供标准化厂房、中试平台等硬件设施,配套政策优惠,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打造集研发、生产、检测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同时,还可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为项目孵化与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并积极拓展与国内外药企合作,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区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例如,长岛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海洋生物医疗领域,在黄渤海新区投资7亿元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园。该产业园聚焦海洋生物医用品等产业,旨在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公司利用长岛的海洋资源优势,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洋生物医疗技术研发,探索从海洋生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用于医疗产品开发,推动海洋生物医疗产业在当地落地生根,助力区域海洋经济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

 

4.布局海洋装备制造。城投公司凭借政府资源协调能力,构建“研发—生产—配套”一体化产业生态。一是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海洋装备创新平台,聚焦深海探测、海洋新能源装备、智能船舶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二是规划建设专业化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提供标准化厂房、码头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三是设立专项产业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支持关键技术产业化与重大项目落地。四是完善产业链配套,积极对接港口、航运等下游需求,打造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检测维修于一体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
 

例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布局海洋装备制造领域。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政策优势,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推动辖区内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促使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无缝对接,成功打造出一体化的海洋产业链闭环。公司打造“蓝色智谷”产业园区,吸引众多国内外海洋高科技企业入驻,为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显著增强了区域产业聚集效应,为当地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5.布局海洋能源。一是海上风电开发运营。城投类国企可与大型能源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参与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规划与选址。利用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负责海上风电基础施工、输电线路铺设等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通过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风电设备的日常维护、检修,保障发电效率。二是海洋能综合利用。关注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发电技术的研发进展,与相关科研团队合作,投资建设小型试验项目,积累技术和运营经验。待技术成熟后,扩大项目规模,实现海洋能的商业化发电。还可结合海水淡化技术,在海洋能发电过程中,同步开展海水淡化业务,为沿海地区提供淡水资源,提高项目综合效益。三是能源配套服务。在沿海地区投资建设能源仓储设施,如LNG储罐等,用于储存海上风电等能源项目产生的电能或其他能源产品。同时,建设能源输送管网,将海上生产的能源输送到陆地消费终端,完善能源输送体系。此外,还可提供能源交易平台服务,为海洋能源的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相关服务,促进能源的高效流通。
 

例如,‌厦门市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海洋能源开发为核心抓手,深度布局海上风电与综合能源服务领域。集团联合三峡集团投资建设厦门大嶝海上风电项目,规划装机容量100MW,采用抗台风型大兆瓦风机,配套建设智慧化运维中心,年发电量可达2.8亿度,满足约14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同步推动海底电缆敷设与陆上集控站智能化改造,成为厦门首个海上清洁能源示范工程。此外,集团在翔安南部新城打造“海洋能源综合服务港”,整合潮汐能发电试验装置、海上光伏浮岛技术研发中心及氢能补给站,与厦门大学共建海洋能源联合实验室,攻克深远海风电基础防腐、波浪能与风能协同发电等技术难题,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减碳 36 万吨,带动海洋能源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年产值超 50 亿元,为厦门建设 “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提供全链条支撑。

 

6.布局港口物流。一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城投类国企可参与港口码头的新建、扩建和升级改造项目,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例如建设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液体化工码头等。同时,完善港口配套设施,包括堆场、仓库、装卸设备等,提升港口的作业效率。此外,还可投资建设港口信息化设施,如智能调度系统、港口物流信息平台等,实现港口运营的智能化管理。二是物流园区运营。在港口周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整合仓储、运输、配送、加工等功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吸引各类物流企业、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供应链服务创新。依托港口资源,打造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分销、库存管理等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物资的高效调配和流通,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还可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金融支持,促进港口物流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
 

例如,天津港保税区投资有限公司聚焦港口物流领域,全力推动天津港保税区港口物流产业升级。公司依托天津港的区位优势,投资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中心,引入自动化分拣、无人运输等先进技术,实现货物存储、搬运、配送的智能化管理;积极打造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海关、货代、船运等多方数据,实现物流信息实时共享与高效调度。同时,加强与国内外航运企业合作,拓展航线网络,提升港口货物吞吐能力和周转效率,促进保税区港口物流向智能化、信息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有效增强区域物流枢纽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结语
 

对于正处于产业化转型关键期的城投类国企而言,海洋经济无疑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它不仅为城投类国企提供了广阔的业务拓展空间,打破传统业务的局限,更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优化资产结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投类国企实现从政府融资平台向市场化产业运营商转型的重要契机。需要注意的是,城投类国企在布局海洋经济相关业务时,绝不能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海洋经济涉及复杂的海域环境、多样的产业形态以及较高的技术和资金门槛,不同地区的海洋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策导向存在显著差异。城投类国企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调研当地的海洋资源状况、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能力特点,以及充分借力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并购等形式,制定符合实际的业务布局规划和实施路径,在积极探索中稳步推进,真正实现企业转型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以上内容为[方达咨询]原创,在任何平台转载、摘录、引用等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我们保留依法追溯违规侵权的权利。

 

在线客服

总机:025-83706008

添加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